作者 | 南风窗记者 永舟
编辑 | 苏米孙颖莎和陈梦之间没有战争,粉丝在奥运看台上,倒是硝烟四起。
8月3日,巴黎奥运会的乒乓女单决赛上,中国选手陈梦对战孙颖莎。通过现场直播可以看到,会场自开赛始就此起彼伏地爆发出大量孙颖莎粉丝的喝彩与呼声,席下观众——或是粉丝,举着“孙颖莎加油”的横幅欢呼应援。
8月3日,观众在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现场观赛 / 新华社记者 王东震 摄
而场上另一位选手陈梦,则几乎没有喝彩之声,甚至被淹没在喝倒彩的唏嘘中。在陈梦偶尔失误时,台上甚至传出欢呼声。
就连在现场的外媒也表达了惊诧:“为何呼声全都是对孙颖莎一人的欢呼?”明明场上有两个中国队员,明明两人都是中国乒乓界的健将。狂热饭圈现象的“成功出海”,给了全世界一次小小的震撼。
陈梦没有被一边倒的呼声压力影响。最终以4:2的成绩卫冕,击败乒乓天才孙颖莎。
8月3日,冠军中国选手陈梦在颁奖仪式上 / 新华社记者 王东震 摄
但即便胜负已分,现场仍然弥漫着高喊孙颖莎的声音。小范围内的个人崇拜狂欢冲击体育精神,胜负在此时显得颇为尴尬。
对场上两名都很优异的运动员而言,这恐怕是让人难堪与煎熬的一次赛事。
我没去过奥运现场,但也“有幸”体会过一次类似的氛围。去年底,我参加一场由某影视平台举办的明星颁奖活动,数百位流量明星在现场,每逢他们出场,现场都会炸开各自粉丝的惊呼,一浪接着一浪,到最后,渐渐变成了声浪和绝对音量的比拼。
你不知道他们比拼音量的意义在哪里,但他们知道,现场大部分观众都是某一个明星的粉丝,自己的呐喊将会被其他粉丝听去。
所以他们要喊,浑然不知自己已置身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狂欢之中,个人的声音不再重要,所有其他人的声音都如同断掉的弦一样喑哑。
这种压倒一切的狂热,实在不能不令人惊诧。
粉丝像观看演唱会一样观看体育赛事 / 图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孙颖莎的部分粉丝之疯狂和热烈,延续到赛事结束后。陈梦夺冠后,有些人开始对陈梦进行密集网暴。8月4日,微博官方对300余个违规账号视程度予以阶段性禁言甚至永久禁言处置。8月6日晚,北京警方还逮捕了一名在网络平台诋毁陈梦及其教练员言论甚至造黄谣的网民。
8月8日,风波过后,陈梦在接受采访时回应“公安机关网安部门依法打击涉体育领域‘饭圈’违法犯罪行为”,表示:“希望球迷群体能正确面对赛场上的输赢,重在关注运动员在场上的拼搏精神、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的精神。”
有人说,这是“饭圈文化”对体坛的入侵。这个形容不算准确,那种宗教式的饭圈狂热,充其量只能称之为某种现象,够不上文化。
作为现象的“饭圈”,似乎是近几年开始入侵各界的。在体育界,国乒算则是饭圈现象较为严重的一个领域。
不得不提的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国乒队总教练刘国梁出现在现场,一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问:“中国队后面那个不懂球的胖子是官员吗?看样子全场就他不懂球……”
一幕偶然的戏谑,一则不经意的反差梗,让刘国梁这个“不懂球的胖子”在网上迅速走红,刘国梁在微博上坦然接受了这一称号,一夜之间吸粉几十万,成为国乒第一个“个人IP”。
刘国梁个人微博超322万粉丝(2024年8月9日截图)
彼时恰是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发展高峰期。个人自媒体层出不穷,而刘国梁也聪明地借此提升了国乒的影响力与商业价值。
奥运是一场全民关注的盛大公开赛事,一个备受瞩目的景观台。出现在台上的任何人,发生在台前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被捕捉和传播。比如2020年获奥运金牌的射击冠军杨倩,其头上的小黄鸭发夹,在夺冠信息散出后,即刻被卖光,甚至义乌生产的速度都赶不及。
而国乒似乎的确擅长产出个人偶像。接住第一波流量后,国乒又产生出“帝国破坏龙”马龙与“帝国绝凶虎”张继科两大IP。有民间自发挖掘,但也不失各方助推,于是有了后面的养猪人陈玘、小胖樊振东、小枣刘诗雯、大宝贝丁宁……几乎每个活跃在竞技赛事的乒乓球运动员,都纷纷成为个人IP。
图源:@刘国梁
运动员成为偶像,并非一件坏事。至少,相较于这些年“清朗”背景下,时不时曝出的明星失德“塌房”,业务能力透明可观、评判标准清楚的运动员,普遍被认为是更安全的追随对象。
但无论在体育圈还是娱乐圈,一个人但凡成为“IP”般的流量偶像,其身上所承载的来自粉丝的定位,必然就包含某种接近神性的完美和无可替代。粉丝会对他们有高于“人”的预期,也会产生主观的意见,甚至操控。
出生于00年的乒坛新星孙颖莎,兼拥天赋与毅力,在横扫伊藤美诚一战而红后,公众看见了她凶猛精湛的球技之外,外形与性格上的亲和呆萌。而强烈的反差感,是如今许多人成为“IP”乃至收获大量粉丝的关键。
孙颖莎 / 新华社记者 王东震 摄
2023年成都大运会上一战成名的女跨栏“飞人”吴艳妮,就因其带妆上场、张扬的个性饱受争议。但审美上的不满,到底还是更多来自饭圈思维而非道德思维。另一方面,吴艳妮的商业价值也随着争议与人气水涨船高,被看见后,这个26岁女孩的开始不断拿到诸如牛奶、咖啡、汽车等品牌的代言。
8月7日,中国选手吴艳妮在比赛前 / 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 摄
回想港台,那个产生了最早的偶像团体“小虎队”的时期。彼时,小虎队出道,就出现了一批迷恋追随的粉丝。在网络尚且不发达的年代,线下活动几乎是接触偶像的唯一渠道,小虎队每次公开露面,都会有一批粉丝跟在车背后追逐欢送,即被媒体称为“追星”。
但古早的“追星族”是如何演变成今日个人崇拜的“饭圈”的,如何攒聚如此庞大且有力的群体性力量?
从2020年2月某男演员粉丝围攻网络平台,到2021年5月《青春有你2》粉丝为送其偶像出道,大规模买奶倒奶打投,从喜爱到狂热,在整个饭圈蔓延演化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
移动互联网为分散的粉丝提供了时空上的聚合条件,让后者得以在网络空间里构筑共同情感联盟,并建立起某种共同的身份,这种高度组织化的集体,看似新潮,中心价值却是十分保守和狭隘的。
而我们也越来越难以搞清楚,“饭圈现象”的受益者究竟是谁?
在娱乐圈里,最令人不堪其扰的,是粉丝将个人意志包装为明星利益。比如自以为代表偶像的利益,与影视剧制作公司、经纪团队、工作室撕,动辄抵制剧本、卡司、广告或综艺安排。
对作品的吹毛求疵,对明星私生活的极致窥探,粉丝们自认为靠着爱的力量,帮助偶像抵御外部伤害。在他们眼里,偶像成了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的巨婴,只能被动地接受粉丝的“保护”和“疼爱”。
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门口,常年有代拍者和粉丝聚集 / 图源:央广网
巨婴化几乎贯穿所有饭圈乱象。虽然名为追随,事实上却是操控。
这里面出现一个扭转,即从“追随”到“保护”,心态上从崇拜变成掌控。今日常说的“妈粉”,大抵就建立在后一种心态之上。这样的粉丝很难真正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眼中再也看不见他人,甚至看不见偶像自己。
他们需要的是战争吗?还是与全世界为敌?
在体育界,真正的运动员,大概率都不会乐意被饭圈裹挟。2022年大年初一,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就公开表态抵制饭圈行为:“无论线上线下,再次请求球迷们,不以为我好之名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跟我一起共同抵制任何形式的饭圈化言行。”
几个月前的2021年10月17日,樊振东已经发表长文强调了一次,希望球迷只关注赛场:“一些‘饭圈’化的表达方式并不适合咱们这里,请大家只关注赛场,这是我作为运动员的心声。”
饭圈十分顽固,但又十分脆弱。风水轮流转,只有不曾决心停留长久且站稳的人,才会享受那种阶段性的狂欢与热捧。